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1月16日上午的科研大会开幕式上,基金委地学部陆则慰主任做了地学部“十一五”规划报告,他强调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未来五年里,在资金、重大、重点项目数量及人员培养上,国家将进行更多的投入。
基金委地学部罗云峰处长对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十一五”发展战略和优先资助领域做了着重的介绍。报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大气科学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二部分是科学基金“十一五”大气科学发展战略和优先资助领域。他谈到大气科学发展现状和趋势时,强调当代大气科学发展已从圈层(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的角度来全方位地研究大气运动变化的本质,研究天气、气候系统演变规律和预测预报;研究影响局部天气的调控技术和措施;研究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环境系统的影响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预防等。从而赋予大气科学以更广阔的内涵和外延。
在谈到大气科学在地学领域里的发展时,他引用国际及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态势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Geosciences)领域的带头学科是大气科学,特别是大气化学”。罗处长同时比较了中美两国在大气科学的发展指出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拥有国际上最庞大的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但是高层次人才比率远低于美国。
罗处长在介绍我国大气科学现状时,谈到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总体上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们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20多年来无论在队伍、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我国SCI论文数量大幅攀升。一批大气科学研究专家开始走上国际舞台,在国际大型研究计划中担当重要角色甚或首席科学家。著名大气科学家叶笃正荣获了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接下来罗处长从七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大气科学发展趋势:第一,气象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受到影响的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受到影响的人口的7倍,因此新世纪社会的发展对大气科学提出了更高、更为强烈的要求;第二,气候系统变化研究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未来大气科学研究更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系统化之路;第三,高影响天气的物理、动力与可预报性理论的研究得到很高的重视;第四,大气科学观测走向四维、高精度、立体和多要素综合一体化,
观测系统的逐渐改善给大气科学的新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对观测本身的研究开始得到充分重视;第五,天气、气候系统模式发展成为大气科学和整个地球科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工具;第六,海量地球系统探测数据,使得资料处理、分析和同化应用与数据共享获得空前重视;第七,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变化的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效应,及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更大的重视。
依此,科学基金提出大气科学“十一五” 发展战略:1. 各分支学科的纵深发展;2. 学科交叉和联合协调、集成工作(如模式等);3. 科研与教育的结合
(人才队伍建设,结构、布局;4. 部门合作;5. 国际合作;6. 科研支撑系统平台和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建设;7.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确定了“十一五”期间优先资助的十一个领域: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2、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3、地球深部过程与大陆动力学;4、成矿成藏过程与机理研究;5、陆地表层系统变化与人地相互作用机理;6、水循环与水资源;7、海洋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8、天气与气候系统变化机制;9、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10、地球系统模式与模拟;11、地球系统观测、探测与信息处理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