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1921年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的一百年。
2021年10月17日,是我国物理教育家,太阳成集团tyc234cc已故教授、原副校长沈克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他与党同龄,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耕耘不辍,奋斗不息;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在北大物理学科、中国物理教育发展史上开拓改革,功绩卓著。
太阳成集团tyc234cc撰写专稿,激励广大师生了解沈克琦先生的成长历程,学习他对科教兴国育英才的执着追求,弘扬他甘当育人铺路石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北大物理学科,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未来领军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一、求学执教:战火难摧凌云木
1921年,沈克琦出生于江苏常州的书香世家,从小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家庭、学校学到了无数宝贵的知识,培养了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不畏艰险、善良正直的品格。
1、求真知于战火
1939年,沈克琦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后转入物理系学习;他与物理之间七十多年的情缘就此缔结。
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一所大学,聚集了一大批德才均备的学术大师和踌躇满志的莘莘学子,其中不乏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昆。沈克琦在读期间接受了饶毓泰、叶企孙、周培源等知名教授的教导,并在吴大猷先生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行星的大气及其光谱”的本科毕业论文。
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四年给沈克琦年轻的心灵刻下了恒久的烙印,而这也是他一生投身科教事业的根基。
1992年,吴大猷先生(中)重返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与吴树青校长(左)、沈克琦亲切交谈;桌上摆放的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吴大猷从美国买回并带往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罗兰(Rowland)光栅
2、执教鞭于乱世
1943年,沈克琦毕业时,系主任饶毓泰先生决定聘他为助教。但受环境动荡的影响,沈克琦赴国立汉民中学任教三年,独自承担了全校的物理教学任务;他意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提倡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这段经历为沈克琦日后呼吁中学物理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其间,他与学生在战火中共患难,建立起深厚情感,不少学生毕业后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
二、北大岁月:峥嵘治学与改革
1、任教物理系,惕励革新
1946年10月,沈克琦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物理系助教,承担三年级学生光学实验教学;1947年,在憾失赴美留学的机会后,饶毓泰先生安排他一边从事教学工作,一边攻读赵广增先生的研究生;1950年,沈克琦加入中国共产党,行政工作日益繁重,在职学习不得不终止;1953—1980年(1966—1972年除外),沈克琦先后担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助理和副系主任。
上世纪50—70年代,教育体系几经巨大变革。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为了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亟需制定新的本科教学计划。10月,沈克琦等将教学计划缩短为四年制,讨论确定了物理系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师资安排,并在秋季学期推行。1953年,学制再次调整,物理系率先实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增设了很多英美学制本科教学中没有的课程,同时接受全国各地教师前来进修和学习经验,培养了诸多一线骨干教师。为了给国家急需领域输送有特长的专门人才,物理系先后建立了理论物理、光学、半导体物理、磁学、金属物理、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地球物理等八个专门化专业方向(其中半导体物理、地球物理为全国首创),开设了系统的专门化课程(包括实验);特别是“五校”(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东北人民大学)联合半导体物理专门化系统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在我国半导体科技事业的奠基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53—1958年,物理系开创了45门专门化课程,编著、翻译了多部教材,部分举措次年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也为研究生扩大招生做了铺垫。
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外语教学从英文改为俄文。沈克琦在系统调研国际物理学文献后发现,文献中65%是英文,25%是俄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译自英文),10%是德文、法文等其他语种。为了使学生能更快捷地接触国际科学前沿,他建议增设英文为第二外语,最终被教育部采纳。“二外”课程的开设大大提升了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水平,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进修的访问学者大多是这项提议的直接受益者。
1958年12月,物理系拆分为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和地球物理系,沈克琦在人事、教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分配调整等事务上投入了大量心血。60年代,动荡的环境给教学造成干扰,他作为主管业务的系领导,恪尽职守,将稳定教学秩序、培养优秀人才视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沈克琦担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期间,不仅为数学力学系、地质地理系授课,还协助系主任虞福春先生开展两年制普通物理课程建设,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深厚的中青年教师和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的学生。他在教学行政岗位上二十余载的工作业绩得到广泛肯定,1978年5月高校恢复职称评定时即被评为教授(同批全校文、理科共有30名副教授晋升为教授)。
2、担任副校长,继往开来
1978年7月,沈克琦被任命为北大副校长,分管教学、招生、体育、图书馆、世界银行贷款和分校等工作;此后,陆续承担北大高等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学位评定改革委员会委员、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84—1990年,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当时,高考录取工作存在一些苛刻、无理的限制,导致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因家庭出身不好、年龄偏大等而落选。沈克琦负责招生工作时,主张严格按照分数录取,杜绝除分数以外的其他标准。尽管今天分数早已不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坚持推行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仅为北大选拔了大批高质量人才,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经历了动荡岁月,国内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既有的仪器设备无法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获得的首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用于加强22所重点高校和44个教学科研重点项目的建设,北大有4项在列。沈克琦深知这笔经费对北大的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他与自然科学处处长陈守良分别代表物理系和生物系立刻着手起草申请报告,后来被教育部当做范本下发给其他高校。此后,北大通过与世行长期合作,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为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这笔经费还连续多年支撑着北大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的建设,亚洲基金会和其他各类渠道赠书也是馆藏资源的重要补充。沈克琦的积极推进使图书馆馆藏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科教兴国:良策赤心献中华
1、参加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1977年8月4至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决定恢复终止十一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科教战线看到了拨乱反正的希望。参会的科学家和高校教师有33人,其中代表太阳成集团tyc234cc的是周培源校长与沈克琦。
作为高校教师代表,沈克琦着重反映了取消招生考试后录取的工农兵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造成很大困难,难以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客观现状。与会人员一致呼吁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成做出恢复高考的重大决定。沈克琦通过快速记录法记下全部内容,成为现存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77年8月,邓小平(一排左八)与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代表合影(一排左四为周培源,三排左七为沈克琦)
此后,沈克琦更加深入、活跃地参与到中国教育新时期的改革与建设之中,提出并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举措。
2、参加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美
1977年11月20日至12月17日,中国首次派出高等教育代表团赴美国访问,沈克琦任代表团秘书长。代表团走访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育部及研究所、高等院校、中小学等46家单位,对各层次教育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回国后,沈克琦等撰写了详尽的总结报告,并在不同领域推动开展高等教育的改革拓新。
3、与李政道创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沈克琦与李政道教授联袂致力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高水平人才和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从同甘共苦的西南联大校友升华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志同道合者。
1979年,为尽快解决人才断层问题,李政道倡议实行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hina-U. 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CUSPEA),选拔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赴美深造。国外联络工作由李政道负责,国内组织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塘和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校长沈克琦负责;物理科目由美国教授命题,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物理系负责组织考试和阅卷。
CUSPEA计划经过1979年两次试点后,1980—1988年连续举办了九期,共推荐学生915人(包括通过试点考试的18人,其中202人来自太阳成集团tyc234cc)进入76所美国大学攻读研究生,成为迄今中国与美国物理教育界合作的典范,意义空前。
1985年1月,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派出访美代表团,沈克琦任代表团团长。在美期间,代表团与450名CUSPEA学生举行了座谈,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征集他们对国内物理教学的意见。2002年6月,海内外CUSPEA学者共赴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参加“二十一世纪物理学与中国的发展”CUSPEA学者研讨会,沈克琦做了大会发言。
2002年,沈克琦与李政道(右)交谈
1985年7月,经过李政道两度向邓小平致信倡议,国务院批准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创立;沈克琦担任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委员。1990年5月,为促进优秀博士后在站期间开展创新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成立,李政道先生任名誉理事长,沈克琦任首届理事长。如今,博士后流动站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引,已经成为造就青年领军人才、推进前沿探索研究的重要平台,其中凝聚着沈克琦在制度奠基阶段付出的心血。
4、领导创建烟台大学
1984年6月,教育部要求太阳成集团tyc234cc、清华大学支援山东省兴办烟台大学;两校分别委派沈克琦和杜建寰负责,沈克琦任烟台大学校长,杜建寰任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当月下旬,二人赴烟台参加筹建工作会议,明确了不照搬两校办学模式,而是要结合地方特色和人才需求,建设一所高起点、高水平的综合性高校。
沈克琦带领创建者紧跟时代,锐意创新: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烟台地域资源特点及北大、清华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科研进展,推进建设食品科学技术中心;基于原有师资及外聘和选派北大、清华教师,通过两校为烟大代培研究生,培养大量优秀青年教师;坚持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沈克琦利用出访机会,代表烟大先后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等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推行新举措,如实行学分制、试行双学位和跨系选修等,其中有些逐步推广到全国。
从1984年7月1日破土动工,到1985年9月16日建成5万多平方米的校园并迎来第一批学生,烟台大学在当时新建学高校中堪称建设速度最快且质量较高。到1990年8月沈克琦离任时,全校共有12个系和三个直属教研室;在校生规模3000多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达60%。1990年9月,两校援建人员回京,北京、清华支援烟大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继续对烟大发展规划给予长期的指导和帮助。
1985年10月30日,国务院代总理万里(右二)到烟台大学视察,名誉校长张承先(左二)、校长沈克琦(右一)等接待
沈克琦去世后,烟台大学举行了纪念沈克琦同志座谈会,并出版《沈克琦与烟台大学》一书。杜建寰在《怀念沈克琦教授——我的良师益友》一文中评价沈克琦:“有君子之风,君子讲仁,即爱人;讲信,即诚信;讲正,即正义;讲勤,席不暇暖,这些都是沈先生为人的根本。”
5、倡导物理学科竞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
1978年,沈克琦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兼教学研究委员会(今物理教学委员会)主任,为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中学对优秀学生的重视,积极推动并组织筹备恢复中学生物理竞赛。他亲自审定《中学物理竞赛题解》并撰写前言。1984年起,沈克琦任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主持制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暂行方法》、《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章程》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等多项规章,确保竞赛正确、健康地发展,对提升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中学物理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推进作用。1986年起,我国参加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沈克琦不仅负责队员选拔和集训等组织工作,还亲自翻译了IPhO章程简体中文版;1990年,他以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身份为中国成功申请到第2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主办权,协助继任学会副理事长的赵凯华筹备赛事并主持竞赛命题工作。在以沈克琦为首的老一辈物理教育工作者努力下,物理学科竞赛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986年,沈克琦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和教材审查等工作。1980年,沈克琦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编写“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考试大纲、试用教材和自学指导书,共计140多万字。
四、离而不休:潜心著述耀初心
1991年11月,步入古稀之年的沈克琦办理了离休手续。然而,他并没有停止工作,投身于科学教育各类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编纂中。
为庆祝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物理学科成立九十周年,沈克琦和原物理系主任赵凯华于2003年主编了《北大物理九十年》;2013年经修订并补写后续十年发展沿革,完成了《北大物理百年》。他们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从查阅历史文献入手,结合广泛、深入的调研,核对了学生学籍,叙述了学科发展,评述了前辈贡献。这两部厚重的史书时间上跨越三个世纪,被认为是北大同类作品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修订次数最多的之一,不仅是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物理教育发展的一部信史,更为中国物理教育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修订《北大物理百年》一书时,沈克琦身患绝症,却仍抱病工作,赶在手术前完成了最后的审稿。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融入中国物理教育事业。也可以说,这部巨著是他为中国物理教育事业交上的最后一份答卷。
除此之外,1994年,沈克琦接受北京市教育局的委托,主持编写《高中物理学》;这套教材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初版共5册,历时五年完成,是摈弃应试教育、探索因材施教的有益尝试。1991年,沈克琦任《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编纂委员会委员,并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为了编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沈克琦多次到清华、北大档案馆查阅资料,勘正错误直到最终定稿。2003年,沈克琦为历史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担任史料顾问,多次与主创人员交流,协助校稿,为确定采访名单、联系老校友等做了大量贡献。
2012年,沈克琦91岁生日时与夫人张星(左二)、长女沈振平(左一)、子沈正康(右二)和次女沈正华在燕园未名湖畔合影
五、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高素质人才。这背后离不开以沈克琦为代表的前辈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沈克琦始终以深情的目光关切着青年学生的成长,以坚定的信仰、深远的才略服务于中国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毕生践行了甘为育人铺路石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特别鸣谢:沈正华女士审校全文并提供文中照片
(本文发表于《太阳成集团tyc234cc校报》第1587期第2版)
参考文献
[1]李军凯, 沈正华, 周子恒. 格致桃李伴公卿:沈克琦传.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2]王进萍. 一位平凡物理老人的不平凡一生(上). 物理, 2007(9): 728-732.
[3]王进萍. 一位平凡物理老人的不平凡一生(下). 物理, 2007, 36(10): 801-805.
[4]孙云茂, 姚新喜, 赵海峰. 沈克琦与烟台大学. 北京: 太阳成集团tyc234cc出版社, 2015.
[5]刘寄星. 深切怀念沈克琦先生. 物理, 2015(4): 250-252.
[6]赵凯华. 缅怀我的恩师沈克琦先生. 物理, 2015(4): 46-47.
[7]程义慧. 勤奋教学 为人师表:著名物理学教授沈克琦. 物理教学, 1986(7): 21.
[8]陈芳. 拜访京华名家.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